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101年東京輔具展

日本在銀髮及身障居家照顧上有長期的經驗,在照顧設備及應用上也有很多樣性的發展,各種警示設備、安全追蹤系統、居家環境控制系統等,相當完備齊全。















     人口老化的日本當然注重銀髮者聽的品質,各式助聽器任君挑選,會場的試聽活動人朝洶湧,相當活絡。


  



銀髮族的居家日常生活輔具,可以協助長者更容易完成飲食及盥洗等日常例行事物,增進年長者生活獨立,保持身體自主權的尊嚴。每日必須使用的碗、筷、湯匙、鍋、蓋經過特殊設計後,便能讓年長體力衰弱者更容易拿取及使用,也有一些經過設計的輔具,讓使用者更容易使用家裡的瓶瓶罐罐,如特殊的開罐器、開瓶器、把手輔助器等。穿衣輔助器、穿襪輔助器可以協助長者處理因年長、關節活動度降低而無法自己穿脫服飾的困擾。特製的曬衣夾、拔插頭輔助器可以讓長者輕鬆完成居家事物,特殊設計的扶手具有馬上安裝馬上拆卸的功能,增加長者居家安全性及解決扶手安裝複雜的問題。




  
   
肢體癱瘓嚴重者,可能僅剩眼球可動或只剩部份精細動作可動,但他們仍有與外界溝通的需求、有閱讀的需求、有求知的需求等,此時眼動滑鼠控制系統及自動翻書機會是他們最佳的好幫手。
  

    為了符合日本老年人口嬌小的體型與日益狹窄的生活空間,一個功能適用、體積較小的行動輔具也是發展的趨勢之一,可折疊式的電動代步車可收納至一般房車的後車廂,即使是小排氣量的小房車也不成問題,如此長者或身障者也會增加與家人一同出遊的意願,經常外出踏青也可增進身體健康。
 

    各式助行輔具可以協助長者及身障者獨立行走的能力,附座椅的帶輪助步車是今年7/11始社會局有補助的輔具項目,他可以讓使用者在走一段時間後自由坐下休息,而不用再到處找椅子,非常方便。另外還有電子控制式的助行器,透過電子控制系統,使用者在上下坡時可安全使用,不會在上坡時推得很辛苦,也不會在下坡時拉不住助行器,非常人性化。
  

    針對身體殘障程度嚴重者,在使用輪椅時需安裝各式擺位系統,使身體能夠擺位在適當地姿勢而不會變形,在操控輪椅的控制系統上往往需要經過改裝與設計,如吹吸口控系統等,方能符合身障者肢體殘存的控制能力,針對程度較嚴重者,需另外安裝機器手臂,可協助處理部份日常事物,如拿杯子喝水等。
   

    即使是由他人協助推行的輪椅,日本在這方面仍表現出獨特的巧思及貼心,人力車的方式確實是非常特殊及有趣的方式。安裝外掛式電池及控制器,可以節省照顧者的體力,體貼照顧者的辛苦。
 

    輪椅利於移位的方式不僅止於我們刻版的扶手可掀、拆,腳靠可移除等,其實立於移位的功能可以用更多方式表現出來,只要能安全、有效的協助受照顧者移位、轉位,就是好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輪椅、電動輪椅仍無法適用於各種路面及障礙物的環境,因此在輪椅的行動方式及行動設備上將有特殊的發展,使輪椅或電動輪椅將來也能行走於各式的地面上。
  

    居家無障礙的環境改善對年長者或身障者是相當重要的,尤其家中一樓空間較小者,往往無法挪出孝親房,長者及身障者仍要經常往二樓以上空間活動,如此將增加危險性,樓梯升降椅可以安全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

    照顧者的體能是有限的,協助照顧者搬移患者的移位或搬運輔具也是相當重要的利器,經常聽到照顧者因照顧患者而導致受傷的例子,如果能夠輕鬆而安全的搬移患者將是家屬及照顧者的福音,如同鋼鐵人般的外骨骼搬運輔具也是近年來開發的重點。
 
  

    汽車工業大國日本,在汽車無障礙的發展上當然不落人後,各式協助身障者獨自開車的設備都不稀奇。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手推輪椅的種類

世界上的身外之物都因有需求而產生,好用的就會世代相傳,並擴大生產,不好用的、需求少的,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輪椅的種類也因使用者的需求而有不同,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1.一般型輪椅:
        最常見,外型最簡單,提供做基本需求的東西,我們通常就會稱他為一般型或普通型,一般型輪椅常見於公共場所的服務台或醫院門口服務台供行動不便者借用。
        此種輪椅可以說是只有百分之百的規格品,民眾僅能依自己的體型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輪椅尺寸,若只是短時間佔用,那麼或許可以不必那麼在意尺寸對身體坐姿的影響,如果是長期需求者,建議還是要精挑細選出一個合適身體尺寸的輪椅,不然對身體坐姿擺位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他通常被設計成可收折式的骨架、大後輪附手扶圈、有推把,部分產品的推把會附剎車握把,以利於照顧者推行時可以控制推行速度。前輪多使用硬胎,後輪多用免充氣胎,這樣的輪胎配置,如果是在醫院內等平整地面使用是很合適的。
        常見的使用者有年長者、下肢受傷者。

2.利於移位型:
        這種輪椅整體上跟一般輪椅很像,而其特點就是扶手可先或拆,腳靠可轉開或拆除,這樣可以讓使用者更容易進出輪椅,不論他是自行操作或由他人照顧。
        常見的使用者像是低胸、腰椎的脊隨損傷患者或是小兒麻痺患者、中風患者、腦傷患者...等。

3.可仰躺型:
        如果是軀幹控制能力不佳,而有長時間乘坐輪椅需求者,可以考慮可仰躺型的輪椅,以減輕臀部的壓力。目前多數仰躺功能的輪椅都使用氣壓棒的方式,因此都能做到無段式的仰躺功能,非常方便,唯使用時須注意兩側背桿應應保持在同一水平(同一仰角),否則氣壓棒則輪椅損壞。由於使用者以肢體軀幹控制能力不佳者為主,因此,此款輪椅都設計成高背有頭靠,且有利於移位的功能。
        常見的使用者像是中風嚴重的患者、腦傷嚴重的患者、高位型脊髓損傷患者...等。

4.可空中傾倒型:
        如同可仰躺型輪椅,此款輪椅的使用者,以軀幹控制能力不佳而有長時間乘坐輪椅需求者,可藉由輪椅空中傾倒功能,來減輕臀部的壓力。由於使用者的特性,此款輪椅也都是高背有頭靠,並附加利於移位功能。因此空中傾倒功能使用時,髖關節角度及膝關節角度不會產生變化,因此對於此兩種關節皆有臠縮者,更為合適。
        常見使用者如可仰躺型輪椅使用者,為中風嚴重的患者、腦傷嚴重的患者、高位型脊髓損傷患者...等。

5.模組化量身訂做型:
        此款輪椅之主要結構尺寸多並可依需求組裝,因此可依個案身體尺寸,依訂單製作,較能夠符合身體尺寸的要求。

6.高活動量型:
        此款輪椅之設計有利於使用者長途自行推行使用,其座寬會較窄、後輪軸外展增加底面積、後輪軸心前置以利於推行,適合低胸椎或腰椎損傷之脊隨損傷患者或僅下肢受影響之小兒麻痺患者...等上肢健壯且操控輪椅技巧良好之患者。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輪椅的"附加功能"

依據現行內政部(已改為衛生福利部)訂定的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輪椅附加功能有3款

利於移位的功能:扶手及靠腳可掀開或移除
使用者下肢若無法承重,他在轉位時應該多是由床直接轉位到輪椅上,在轉位過程中,扶手則成了障礙物,因此如果輪椅的扶手可以掀開或移除,那就達到利於移位的功能了。轉位過程中若使用坐姿轉位(多數時候是如此),輪椅的靠腳可移除的話,便可提供協助者或使用者下肢擺放的空間,而不會被靠腳絆倒。

仰躺的功能:可協助減輕臀部壓力
使用者通常是軀幹及肢體控制能力不佳者,其在久坐輪椅後無法自行減輕臀部壓力,因此必須借助輪椅的附加功能來減輕臀部的壓力,其所易用的原理就是讓身體稍微躺下來以增加接觸面積,在體重不變接觸面積變大的狀況下,臀部的壓力自然就減少了。基本物理:壓力=重量/面積。
仰躺功能在使用後要回到直立坐姿時,容易造成身體位置跑掉的狀況,因此需要再由協助者將他的身體擺回正確的位置。
身體控制能力不佳,關節活動度未受限者(關節柔軟)者,可選擇此款輪椅。
有民眾反映仰躺功能可以方便換尿布,雖然此因素或許是考量因素之一,但不是我們建議的重點,使用者將自行斟酌。

空中傾倒功能:可協助減輕臀部壓力
使用者的軀幹及四肢控制能力不佳,在久坐輪椅後無法自行減壓者,可借助輪椅的此項功能,來減輕臀部的壓力,其所利用的原理,是將承重位置轉移到背部(從頭到薦部)。
空中傾倒功能在使用後要回到直立坐姿時,身體位置不會跑掉。
身體控制能力不佳,髖或膝關節有部分屈曲受限(關節受限但不能小於90度)者,或是關節活動度未受限者,可以選擇此類型的輪椅。

具仰躺功能或空中傾倒功能的輪椅,基本上都是設計成高背有頭靠的樣式,如此在仰躺或傾倒時頭部才能獲得支撐。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輪椅尺寸如何選擇

為了讓行動不便者可以四處移動,於是有了輪椅。
輪椅主要的構造就是椅子跟輪子,椅子可以稱為坐姿支撐系統,輪子則是行動系統的一部分。
坐姿支撐系統可以提供乘坐者良好的擺位,可以把它視為矯具的一種,它包含坐面、背靠、腿靠及扶手,理想上這個系統必須與使用者身體尺寸相呼應,才能達到良好坐姿擺位的效果。
行動系統,則依使用者身體狀況,可分為自行推進或由他人推行兩種。

輪椅的骨架結構:
輪椅的骨架分成可收折與不可收折(固定式)兩種形式。
a.在空間上的影響:
可收折的輪椅在不使用時,可利用其收折的功能在減少所佔用空間;不可收折的輪椅,通常設計可快拆式輪子,可減少運送過程中占用的空間。
b.在推進耗能上的影響:
可收折式骨架的輪椅,在推進能量的消耗上會大於固定式的,也就是說可收折式的輪椅推起來是比較耗能,會比較累。但一般輪椅做為代步使用,多為可收折式骨架,若為高活動量型或運動型,則以固定式骨架為主。輪椅好不好推,費不費力,骨架結構只是其中一項因素。

座椅的寬度:
座椅的寬度會影響乘坐時的舒適性、姿勢的擺位及輪椅的操控。以一般輪椅來說,座面的寬度應為臀寬加2吋(約5公分)。

座面的深度:
座面深度會影響支撐面的壓力分佈及坐姿穩定性。以一般輪椅來說,座面的深度應該是坐姿下臀背至膕窩(膝窩)減1~2吋(約2~5公分)。

座面高度:
座面高度會影響上下輪椅的方便性及與其他坐面橫向移位之可近性。

座面的材質:
座面的材質會影響坐姿穩定性。一般輪椅配備帆布或布質座面,有利於收折時方便使用,但乘坐長久時,會有吊床效應,使座面不再呈現水平面,因而影響坐姿穩定性,姿勢坐不好,改善的方式就是改用硬板加上柔軟的材質(如泡棉等),如此可以避免硬板太硬,也可改善吊床效應,若要額外使用減壓座墊,則強烈建議應搭配硬座板使用。

背靠高度:
背靠的高度會影響上肢的活動性與軀幹的穩定性。若背靠高度在肩胛骨下角以下,則上肢可以有最多的活動空間,但相對的,使用者的軀幹控制能力要比較好才行。一般年長者無論是自推或由他人推進,可以選擇背靠高度在肩胛骨一半高度的輪椅就可以了。如果是行動不便,軀幹控制能力差,只能由他人推行,且需要背靠仰躺功能的人,則可選擇背靠高度與肩同高並可加裝一般頭套的輪椅。

背靠材質:
背靠與座面一樣會影響坐姿擺位的正確性,常見輪椅背靠也是由帆布或布質組成,一樣會有吊床效應,長久使用比較容易駝背及肩膀前突等不良姿勢,因此若要維持良好坐姿,軀幹控制能力差的人可以選用硬式背靠。

靠腳長度:
靠腳長度會影響坐姿的接觸面壓力與穩定性。靠腳太短會造成乘坐時膝蓋高度往上升,減少乘坐接觸面積,會讓壓力集中在臀部。靠腳太長,則會使腳懸空踩不到腳踏板,將會造成身體容易往下溜(身體控制能力差者更明顯)。一般建議靠腳的長度,以讓腳平放於腳踏板時,臀部及大腿可以獲得最大接觸面積為主,如果有放置坐墊的話,則坐墊高度+靠腳長度=小腿長度(含鞋子),通常這樣計算,還滿準確的,不過現在市售輪椅都可調整腳踏板的高度,因此也可以利用調整腳踏板的高度,讓臀部及大腿於乘坐時有最大接觸面積。

扶手高度:
扶手高度會影響坐姿擺位正確性。使用者休息時習慣將雙手放置在扶手上,若扶手太高,使用者將容易聳肩,造成肩頸僵硬,姿勢不良,若扶手高度太低,不易倚靠,使用者易將身體傾斜一側來依靠,如此則容易造成脊椎彎曲,加上人有慣性,不慣兩側交替依靠,因此長期依靠單側造成脊椎側彎或斜肩也是有可能的。扶手高度通常以標準坐姿雙手自然下垂時手肘高度為標準。

前輪大小:
影響過小障礙物的難易度。前輪較大些,比較容易過障礙物,但是太大的話可能在轉彎時會與腳踏板卡在一起(但應該沒有一家廠商會設計出前輪會卡住的輪椅),前輪較小的話,有時需要使用較好的輪椅操作技巧,才能通過大前輪可以輕易通過的障礙。但輪椅的操作者,如果是他人有後面推行的,其實影響應該不大,協助推行者在遇到障礙物時,可以腳踩後方的踏板將前輪抬高,如此易能輕易通過障礙物。

後輪大小:
若要由他人推行,後輪可以是大輪或小輪,若要自己推行,則後輪必須為大輪。

後輪軸心位置:
影響輪椅重心及推進操控性。一般輪椅常見後輪軸心位置在背桿同一平面上,已算方便推進,重心穩定性也不錯;高背可躺型的輪椅,軸心多置於背桿後面,重心穩定性較佳,但若要自行推進,則較為困難,肩膀會坐過多擴張拉扯,容易受傷,但此類輪椅的使用者多為他人推行的受照顧者,因此幾乎不會自己去推行,但一般可自行推行的使用者,想要選擇"可以躺下來,比較舒服"的輪椅的話,則應該要三思;軸心前置的輪椅多為高活動量型(或運動型)輪椅,推行起來手的負擔較小,但是操控不當,瞬間加速度太快,則容易後仰翻車,所以使用者對輪椅操控要很熟悉且熟練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