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行動不便者可以四處移動,於是有了輪椅。
輪椅主要的構造就是椅子跟輪子,椅子可以稱為坐姿支撐系統,輪子則是行動系統的一部分。
坐姿支撐系統可以提供乘坐者良好的擺位,可以把它視為矯具的一種,它包含坐面、背靠、腿靠及扶手,理想上這個系統必須與使用者身體尺寸相呼應,才能達到良好坐姿擺位的效果。
行動系統,則依使用者身體狀況,可分為自行推進或由他人推行兩種。
輪椅的骨架結構:
輪椅的骨架分成可收折與不可收折(固定式)兩種形式。
a.在空間上的影響:
可收折的輪椅在不使用時,可利用其收折的功能在減少所佔用空間;不可收折的輪椅,通常設計可快拆式輪子,可減少運送過程中占用的空間。
b.在推進耗能上的影響:
可收折式骨架的輪椅,在推進能量的消耗上會大於固定式的,也就是說可收折式的輪椅推起來是比較耗能,會比較累。但一般輪椅做為代步使用,多為可收折式骨架,若為高活動量型或運動型,則以固定式骨架為主。輪椅好不好推,費不費力,骨架結構只是其中一項因素。
座椅的寬度:
座椅的寬度會影響乘坐時的舒適性、姿勢的擺位及輪椅的操控。以一般輪椅來說,座面的寬度應為臀寬加2吋(約5公分)。
座面的深度:
座面深度會影響支撐面的壓力分佈及坐姿穩定性。以一般輪椅來說,座面的深度應該是坐姿下臀背至膕窩(膝窩)減1~2吋(約2~5公分)。
座面高度:
座面高度會影響上下輪椅的方便性及與其他坐面橫向移位之可近性。
座面的材質:
座面的材質會影響坐姿穩定性。一般輪椅配備帆布或布質座面,有利於收折時方便使用,但乘坐長久時,會有吊床效應,使座面不再呈現水平面,因而影響坐姿穩定性,姿勢坐不好,改善的方式就是改用硬板加上柔軟的材質(如泡棉等),如此可以避免硬板太硬,也可改善吊床效應,若要額外使用減壓座墊,則強烈建議應搭配硬座板使用。
背靠高度:
背靠的高度會影響上肢的活動性與軀幹的穩定性。若背靠高度在肩胛骨下角以下,則上肢可以有最多的活動空間,但相對的,使用者的軀幹控制能力要比較好才行。一般年長者無論是自推或由他人推進,可以選擇背靠高度在肩胛骨一半高度的輪椅就可以了。如果是行動不便,軀幹控制能力差,只能由他人推行,且需要背靠仰躺功能的人,則可選擇背靠高度與肩同高並可加裝一般頭套的輪椅。
背靠材質:
背靠與座面一樣會影響坐姿擺位的正確性,常見輪椅背靠也是由帆布或布質組成,一樣會有吊床效應,長久使用比較容易駝背及肩膀前突等不良姿勢,因此若要維持良好坐姿,軀幹控制能力差的人可以選用硬式背靠。
靠腳長度:
靠腳長度會影響坐姿的接觸面壓力與穩定性。靠腳太短會造成乘坐時膝蓋高度往上升,減少乘坐接觸面積,會讓壓力集中在臀部。靠腳太長,則會使腳懸空踩不到腳踏板,將會造成身體容易往下溜(身體控制能力差者更明顯)。一般建議靠腳的長度,以讓腳平放於腳踏板時,臀部及大腿可以獲得最大接觸面積為主,如果有放置坐墊的話,則坐墊高度+靠腳長度=小腿長度(含鞋子),通常這樣計算,還滿準確的,不過現在市售輪椅都可調整腳踏板的高度,因此也可以利用調整腳踏板的高度,讓臀部及大腿於乘坐時有最大接觸面積。
扶手高度:
扶手高度會影響坐姿擺位正確性。使用者休息時習慣將雙手放置在扶手上,若扶手太高,使用者將容易聳肩,造成肩頸僵硬,姿勢不良,若扶手高度太低,不易倚靠,使用者易將身體傾斜一側來依靠,如此則容易造成脊椎彎曲,加上人有慣性,不慣兩側交替依靠,因此長期依靠單側造成脊椎側彎或斜肩也是有可能的。扶手高度通常以標準坐姿雙手自然下垂時手肘高度為標準。
前輪大小:
影響過小障礙物的難易度。前輪較大些,比較容易過障礙物,但是太大的話可能在轉彎時會與腳踏板卡在一起(但應該沒有一家廠商會設計出前輪會卡住的輪椅),前輪較小的話,有時需要使用較好的輪椅操作技巧,才能通過大前輪可以輕易通過的障礙。但輪椅的操作者,如果是他人有後面推行的,其實影響應該不大,協助推行者在遇到障礙物時,可以腳踩後方的踏板將前輪抬高,如此易能輕易通過障礙物。
後輪大小:
若要由他人推行,後輪可以是大輪或小輪,若要自己推行,則後輪必須為大輪。
後輪軸心位置:
影響輪椅重心及推進操控性。一般輪椅常見後輪軸心位置在背桿同一平面上,已算方便推進,重心穩定性也不錯;高背可躺型的輪椅,軸心多置於背桿後面,重心穩定性較佳,但若要自行推進,則較為困難,肩膀會坐過多擴張拉扯,容易受傷,但此類輪椅的使用者多為他人推行的受照顧者,因此幾乎不會自己去推行,但一般可自行推行的使用者,想要選擇"可以躺下來,比較舒服"的輪椅的話,則應該要三思;軸心前置的輪椅多為高活動量型(或運動型)輪椅,推行起來手的負擔較小,但是操控不當,瞬間加速度太快,則容易後仰翻車,所以使用者對輪椅操控要很熟悉且熟練才可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